3)
关于住市里还是住郊区的问题,夫妻俩曾经很认真地探讨过一回,可惜没有结果。朱明月除了交通成本的考虑之外,也不认可妻子提出的有关教育方面的问题,这跟夫妻两人学生时代的经历有很大关系。
张小七从小到大都属于中等生,考试成绩一般,比上不足比下有余,属于老师不表扬,家长不指望的那种最普通的学生;而朱明月恰恰相反,全班的尖子生,重点培养对象,一直都是老师家长眼中的天之骄子,甚至他这么多年的自信都来源于学生时代的优异成绩。
所以,对于张小七的切肤之痛,朱明月并没有深刻的体会,对于应试教育的缺点,他也没有什么特别感觉,甚至妻子的强烈反应也被他理解为童年时代的心理阴影,并没放在心上。
常言道,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。同理,现代家庭的话语权,已经跟男女性别关系不大,往往经济起了决定性作用。在这个家,小事通常是张小七说了算,大事仍然是朱明月说了算。因此,这场大讨论当中,他们家最终仍然选择住在市里60来平又旧又老的小房子里,而把郊区那套漂亮又宽敞的大房子租给了别人,一个月3500元,而这套房子每月银行按揭的费用是每月4500元,一来一去,自己还亏了1000元。
张小七每每想到这,心里就堵得慌,总让她想起网上留传的一则笑话:
“有一对夫妻,奋斗多年,终于用半生的积蓄买了一套海景别墅。为了余下的按揭和更美好的未来,他们俩仍然没日没夜的工作,工作,工作。。只留下他们的保姆,每日抱着他们的小狗坐在阳台上,看着远处浩瀚的大海,休闲度日……
4)
张小七一看今天自己提议去郊区住,丈夫就黑着脸不吭声,知道触动他的痛处,也不敢再多话,赶紧叫儿子起床。
确实,朱明月心里堵得慌。
觉没睡好觉,儿子又哭又闹,老婆还老提这没用的话。
随着朱七七的长大,朱明月也在考虑一个问题,儿子不可能总跟父母睡在一张床上,不仅影响夫妻生活,更影响孩子的成长,他需要独立的空间。有时候他也想过其他的解决方法,比如把家里两套房都卖了,然后添点钱,在市里再买一套三居室的房。可是一看存款单上的数字,再想想自己的工作,儿子上学的费用,父母将来的医疗费用,就不敢动这心思了。
突然觉得烦躁,朱明月起身下床,孩子也不想哄,穿上衣服准备起床。
“爸爸,我要爸爸赔礼道歉!”儿子朝着他大叫。
朱明月没理他,从桌子上拿起手机径直去了洗手间,早晚看微博的时事新闻已逐渐变成了他的一个习惯,电视机越来越如昨日繁花,早已淡出了他的视线…。。
儿子朱七七简直就是朱明月和张小七的翻版,集合了父母大部分的优秀基因。大眼睛高鼻粱像爸爸、清秀脸庞白皙肤色像妈妈,去哪儿都被人称为小帅哥,现在附近一家私立幼儿园上大班。小家伙出生在中国的情人节七月初七那天晚上,护士把他抱过去过秤时忍不住乐了,朝着疼得脸色发白的张小七说道:“你儿子太有意思了,跟七结缘啊。七月初七,七斤七两。我工作这么多年,头一回碰到!”
就因为护士一句无心的话,闹得这个家庭好长一段时间鸡犬不宁。
孩子的爷爷奶奶,在农村生活多年,朱家在当地是大姓,祖上也出过一些出名的人物,如果一定要追溯历史的话,或许跟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都能沾上一点关系。因此两老口在孙子出生时,特意从老家赶到京城,就是为了取名的事。儿子朱明月的名字就是按族谱取得,属“明”字辈。在他们眼里,正是因为这个名字取得好,儿子才能在北京出人头地,光宗耀祖。两老口在乡亲父老及亲朋好友面前,也能长足脸面,备受尊重。
朱明月是个孝子,相比现在很多的啃老一族,他可以算得上好儿子的楷模。
朱明月当年之所以能成为村里走出来的第一个大学生,是父母改变了他的命运。大学四年的学费,也耗尽了父母一生的心血。这些年他从来不敢忘本,大学一毕业拿到第一份工资,他就全部寄回了家,自己却躲在宿舍里啃了一个月的方便面。工作几年之后,他把所有积蓄都寄了回去,帮助父母盖房子,让他们成为全村第一个住上三层小洋房的家庭。后来定居北京,他又把父母接到了自己身边,准备让他们安度晚年,享享儿孙福。可惜事与愿违,一则房子太小住不下,二则老人在北京言语不通无法交流,两老口呆了一段时间之后坚持回去了。虽然老人最终没能在首都北京定居,但这么多年做得一桩一件,早已垫定了他成为当地村庄人人称赞的大孝子。
5)
这回父母巴巴地特意从老家赶到北京,可见对这个刚出生的孙子的重视,丝毫不亚于他这个儿子。父母把族谱拿出来,指着“诗”字辈,对着夫妻俩说,已经在老家请了算命先生给孙子取了一个好名字,叫朱诗雨。按生辰八字算,孙子命里缺水,名字里有个雨,最好不过了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